来源:
时间:2024-08-22
浏览:769次
项目背景
KARMA办公楼,位于上海市中心繁华地段,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功能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,改造升级势在必行。
改造挑战
1、保护与更新的平衡
在改造过程中,需要平衡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现代功能的需求。如何在不破坏建筑原有风貌和历史价值的同时,实现现代化的办公环境,是一个重大挑战。
2、结构安全性
老旧建筑的结构可能存在安全隐患,改造时需要对结构进行加固,确保长期使用的安全性。这往往涉及到复杂的工程评估和施工技术。
3、设施老化
原有设施如电气、管道、暖通等系统老化严重,改造时需要全面更新,这既是技术上的挑战,也是成本控制上的挑战。
改造前
改造亮点
1、外立面改造
改造设计遵循“去伪存真、展现时间痕迹”的原则,致力于打造新的空间基底。1936年的外立面原始状态得到精心保留,设计仅对杂物进行清理并实施防渗处理,以最小干预维护其法式风格。内部空间方面,一层的关键木构件得以保留,而其他门窗替换为细边框玻璃窗,通过扩大窗洞和采用钢框,实现了空间的通透性和简洁美,巧妙地展现了新旧元素的和谐对比。
改造后外立面
2、内部空间重构
室内设计巧妙地展现了红砖墙的历史痕迹,将其与残留墙皮一同封存于时间的层次中。在结构上,为提升使用体验和耐久性,将原始的木楼板-承重砖墙体系升级为混凝土楼板-钢结构内框架,增强了砖墙的稳定性。室内装修简约而富有内涵,通过新材料与旧基底的交织,为使用者展现了建筑的历史故事。
室内
3、创新设计理念
该项目旨在打造一个体现公司文化的个性化办公空间,设计师在其中融入了“Karma(轮回)”的概念。从庭院大门起始,一条矮墙引导访客前行,最终抵达下沉水庭。沿途,潺潺流水伴随脚步,至入口处转向,标志着花园的开启。
庭院
水循环设计使得流水从瀑布重新流入下沉水庭,并最终回流至矮墙之后。水庭上方配备有可伸缩的雨蓬,由细长的钢柱支撑,沿着台阶的滑轨分布,形成阶梯式的阳光板雨蓬,从矮墙向院墙逐渐升高。
伸缩式雨棚
推开木门,卵圆形窗洞的阳光指引着木质楼梯,而楼梯上方的折线形灯带随脚步点亮,引导访客穿越楼层至新加的阁楼。新楼梯采用不锈钢板自承重结构,取消了梁柱,显得轻盈,通往屋顶。
流水与雨棚
进入室内,阳光透过卵圆形窗洞洒下,照亮木质楼梯。楼梯上方的折线形灯带跟随脚步点亮,引导访客经过一、二、三楼,最终抵达新加的阁楼层。新楼梯结构采用不锈钢板焊接自承重,无梁无柱,轻盈地通向屋顶。
进入室内
旧楼梯vs新楼梯
在二层客厅区域,设计巧妙利用木质楼梯,创造出休憩和办公的阶梯式区域,与二层地面相同的金磨石材料延伸了这个空间。从法式竖窗向外望去,室内的大台阶与庭院的伸缩式雨棚通过“阶梯”元素相互呼应,一楼入口的吊顶也与它们形成了统一的设计语言。
阶梯式区域
4、文化融合
Karma的概念在Karma办公楼的改造设计中得到了多角度的诠释,它既可以象征站立的人,也可以代表闭眼沉思的脸,甚至作为书法“永”字的变体,这些变体在建筑的各个角落散布。庭院大门的半球门灯是对Karma logo的首次演绎,而进入室内后,楼梯旁的logo装置迎面而来。在室内空间中,logo不断演化,成为桌子台面的设计元素,并在改造后的办公室内作为过滤装置固定在水池中,下沉水庭中的logo再次出现,与水流形成呼应。
在Karma办公楼的改造设计中,设计团队不仅通过logo展示了Karma的概念,还通过一系列的细节元素不断演绎这一主题。这些元素包括阁楼的连续拱形门洞、下沉庭院的四界和雨蓬、二层扩展的阶梯平台、楼梯灯带的起始和结束装饰性阶梯、层层向上的艺术吊灯,以及办公桌的桌腿形式、讨论椅、画框的留白和花瓶等,共同构成了对Karma设计理念的深入表达。
阶梯形式
5、升级照明系统
考虑到广告公司的运作模式和员工的工作环境需求,设计中特别引入了一层“外来”的颜色,以“轻纱”般的质感呈现,区别于室外老洋房的红砖。这种颜色在室内被RGBW洗墙灯照亮,用于广告提案主题色的展示、客户接待的欢迎动画和节日聚会的活动,增加了空间的多样性和用途。
彩色光整体氛围
光的轻纱
员工工位和会议桌配备了独立控制的桌面照明,彩色灯光在夜间营造了一种不同的办公氛围。这种光的设计还延伸到了入口水池和下沉水庭,通过光线的连续性,加强了室内外空间之间的联系。
独立照明
空间中的临时彩色光
END
部分图片内容源于网络
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